萊切,Lecce位於薩蘭托半島的中央,
距離西北邊的巴里有150公里遠,
因為城內豐富的巴洛克式建築而被譽為南方的翡冷翠!
西元前3世紀羅馬人征服了萊切並取名為Lupiae,
在20世紀初興建義大利銀行大樓時發掘出羅馬競技場跟劇場,
現在你在萊切歷史城區內,
從聖奧龍佐廣場就可以欣賞這座只露出三分之一的羅馬競技場,
除了被其他建築掩埋於地下的部分外,
下層階梯和局部外牆都保留了下來;
競技場的西南邊不到100公尺的小巷內,
從博物館進入上到二樓,你可以由上往下看到半圓形羅馬劇場的全貌,
結構完整,但樣子像是被困在四周民宅中的庭院;
萊切的主廣場是聖奧龍佐廣場,Piazza Sant'Oronzo,
廣場上矗立著聖奧龍佐柱是由布林迪西捐贈的羅馬柱,
以感謝聖奧龍佐治癒了布林迪西的瘟疫,
聖奧龍佐(Sant'Oronzo)是萊切的第一任主教,也是這座城的守護神;
廣場的地板馬賽克有萊切的市徽,
城堡皇冠,銀底,一隻黑色母狼穿過聖櫟樹,
萊切在羅馬時期的名稱Lupiae,讓人聯想到母狼,
而聖櫟樹是奧特朗托高原的特有樹種;
西元1463年,萊切來到拿坡里王國的西班牙亞拉岡王朝時代,
重要性日益增加,成為地中海地區最富饒文化最活躍的城市之一,
只是在接下來的兩個世紀裡,薩蘭多地區屢屢遭受到土耳其人的襲擊,
最後皇帝查理五世為城市建了新城牆和防禦城堡,
並且定萊切為普利亞區首都,
貴族們也紛紛跟進,大興土木,建造一座座宮殿;
氣勢非凡的拿坡里門(Porta Napoli),
又稱凱旋門(Arco di TrionfoPorta Napoli),
是萊切城的主城門,建於1548年,以紀念神聖羅馬帝國查理五世,
感謝他保衛城市的建設,山牆上雕刻著皇帝的徽章,獎盃和盔甲;
這時期的歐洲,宗教革命的浪潮風起雲湧,
為了回應教會的改革呼聲,同時又要確立權威,
需要透過炫耀權力來實現,
這時新穎,獨特又富有想像力的巴洛克式教堂成為救命良方!
又幸好萊切地區出產一種蜂蜜色,可用小刀雕刻的黏土石灰岩,叫萊切石,
這種石灰岩雖然不如大理石細緻,但質地柔軟,易於挖掘和切割,
石匠會先將石材以全脂牛奶浸泡,然後風乾,以減少孔洞,
讓表面變得堅硬緻密具有防雨防潮的功能;
奧特朗托之地紀念碑,Obelisco di Terra d’Otranto,
位於與拿坡里門相連的廣場上,19世紀以萊切石打造的仿埃及方尖碑;
改革的歷史背景加上易於雕刻的萊切石,
從16世紀到17世紀末激發出被稱為萊切巴洛克,
Barocco Leccese的建築流派,
這種巴洛克其實還保留著相當程度的文藝復興格局,
另外相對於在把直線變化成曲線,
萊切的巴洛克似乎受到較多西班牙銀匠風格(Plateresque)的影響,
更著眼於牆面繁複華麗的雕飾;
水果,花卉以及古怪精靈的人,動物,
每個建築角落都不留空白;
另外還保留了哥德的元素像圓花窗跟引水獸,
萊切的巴洛克可與西西里的巴洛克建築流派相媲美,
但西西里的巴洛克是在17世紀一場毀滅性的大地震後誕生的,
而萊切的巴洛克則出於天時地利的水到渠成,
涵蓋的時間更長,也因此即使在不同時期建造的建築,
也能展現出非凡的風格延續性!
聖十字聖殿(Basilica di Santa Croce)是城內最大的建築群之一,
也是萊切巴洛克建築的完美典範,
聖殿始建於1549年,歷經多位傑出的建築師接手完成;
教堂的正立面裝飾極盡華麗,並有一扇大玫瑰窗,
支撐屋簷的托架有代表當時教皇額我略十三世家族Boncompagni的龍,
獅鷲則代表熱那亞共和國,海克力士代表托斯卡納大公,
還有萊切的母狼,西班牙的老鷹以及威尼斯的飛獅,
中間穿插代表基督教同盟在勒班陀戰役中俘虜的土耳其人,
1571年勒班陀海戰的勝利讓整個歐洲陷入狂歡,
特別是奧特朗托這地區,少了土耳其的威脅將帶來巨大的商業利益!
萊切的巴洛克風格不僅限於宗教建築,
當地的貴族也將這種精美的雕刻和動態的造型融入了宮殿的建築,
與典型的西班牙鍛鐵陽台結合,
窗台的牛腿支托以人像柱(Telamon或稱Atlas)來表現,
變化多端,充滿活力的外牆為這座城市增添光彩!
與聖十字聖殿相鄰的塞萊斯定宮(Palazzo dei Celestini)就是一例,
原是聖十字聖殿建築群裡的修道院,
現在是萊切省的辦公室,所以又稱政府宮;
同條街不遠的地方這座宮殿,Palazzo Loffredo Adorno,
由萊切石雕出充滿創意的樑拱,創造出優雅寧靜的中庭,
這裡也是公家機關所在,但可以自由進入參觀;
萊切另一個重要的廣場就是主教堂廣場,
在廣場上除了主教堂及鐘塔外,還有主教宮以及神學院;
萊切主教堂的北立面被認為是巴洛克藝術的傑作,
以橫欄將上下兩層做區隔,
下層門廊的兩側是兩根巨大的方形壁柱,
柱外的神龕內雕像,右側是聖朱斯托,左側是聖福爾圖納托,
上層中央神龕供奉著城市保護神聖奧龍佐的雕像;
萊切巴洛克風格的一顆明珠,聖天使教堂(Chiesa di Sant'Angelo),
又稱君士坦丁堡的聖母教堂(Chiesa di Santa Maria di Costantinopoli),
建於17世紀末,是大師Giuseppe Zimbalo的作品;
橫楣一排由小天使,獅子,老鷹持拉丁文聖母題詞中的一個字母,
入口大門上王冠下的雙頭鷹是帝國庇護下,
天主教與東正教東西兩教會聯合的象徵;
被當地人暱稱為小吉普賽(Lo Zingarello)的Zimbalo,
是萊切巴洛克的重要推手,
除了參與建造前面提到的聖十字聖殿以及塞萊斯定宮外,
還完成了主教堂的鐘塔以及聖奧龍佐柱;
聖嘉勒堂(Chiesa di Santa Chiara)於1691年以巴洛克式重建,
典型的萊切巴洛克無山牆的設計,但節奏均衡和諧,
由Giuseppe Cino完成,他延續了Zimbalo的建築風格,
教堂的立面分兩層,雖然最頂部的山牆一樣未完成,
但對稱的門柱壁柱與神龕之間由橫向的飾帶結合,氣勢磅礴!
位於四條街道的交匯處,
建於17世紀末的聖瑪竇堂(Chiesa di San Matteo),
這座教堂很不像萊切的巴洛克,
立面弧形波浪,反曲凹凸,
讓人想起波洛米尼設計的羅馬四泉聖嘉祿堂,
據說這真的是由波洛米尼的姪子設計的,
只有立面的上部才是由Zimbalo接手以於萊切本地風格完成;
方濟各修女會的教堂,Chiesa delle Alcantarine,
18世紀初由晚期萊切巴洛克的建築師Mauro Manieri設計的,
完整立面由三層疊加的柱式構成,堪稱雄偉,
除了原有的分隔壁柱與神龕外,
上,中兩層出現了典型巴洛克該有的渦捲山牆;
耶穌教堂(Chiesa del Gesù)更具羅馬風格而非萊切風格,
整個建築中規中矩地遵循耶穌會教堂之母,
羅馬的耶穌會堂,Il Gesù的設計;
萊切用大量特有的巴洛克建築帶來城市復興,
但同時也沒有保留住太多的舊建築,造成歷史的單一性,
整座萊切城約有40座大大小小的教堂,
要找到像北邊城市的普利亞羅馬式或是哥德式並不容易!
主教堂後方有一座已經廢棄的教堂,Chiesa di San Sebastiano,
現在是舉辦藝術展覽的地方;
在聖十字聖殿北邊200公尺不到,
有個被稱為希臘教堂的小廣場,Piazzetta Chiesa Greca,
這間優雅的東正教堂,聖尼古拉教堂(Chiesa di San Niccolò dei Greci),
又稱為希臘教堂,雖然仍是巴洛克式但牆面未加修飾,
正方形格局也不是拉丁十字,
她是當地東正教社區的一間小教堂,族群還保留著拜占庭儀式,
教堂原先的位置被被劃歸為耶穌會蓋教堂使用,
1765年遷來這裡在羅馬廢墟上重建;
沿著小路再往北走一點,
來到16世紀的本篤會的女修道院,Monastero delle Benedettine,
樸實無華的文藝復興門面,
聽說復活節時可以透過旋轉盤向院內的修女購買特別製作的杏仁醬羊肉,
這讓我想起在西班牙塞維亞的修道院甜點;
在一片巴洛克教堂中位於拿坡里城門旁這間圓頂教堂特別顯眼,
Chiesa di Santa Maria della Porta o di San Luigi Gonzaga,
19世紀時以新古典主義形式重建的;
拿坡里城門南邊350公尺的路口是個迷人的小廣場,
Piazzeta Ignazio Falconieri,
廣場四周聚集了幾棟精彩的萊切巴洛克風格宮殿,
廣場四周聚集了幾棟精彩的萊切巴洛克風格宮殿,
北側的是是16世紀的Palazzo Palmieri,
但在在18世紀時以洛可可風格翻新;
廣場西側是著名的Palazzo Marrese,
由晚期萊切巴洛克建築大師Mauro Manieri設計,
不只在陽台與鑄鐵窗的線條有玲瓏的提琴腰身,
入口大門的壁柱轉變成四個女像柱,
把巴洛克的彎曲線條發揮得淋漓盡致;
正如同工匠用巧手把堅硬的石頭轉化成柔水脈動一般!
不過同時我們也發現:經過處理的萊切石仍然經不起風雨歲月的摧殘,
逐漸顯露孔洞,需要不斷更新!
雖然是人口接近10萬的城市,萊切的街道整潔有序,
讓人走起來悠遊自在,當地人非常親切有禮,
再加上這裡深厚的藝術文化底蘊,萊切不愧為南義最美麗的城市,
2015年萊切被選為義大利的文化之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