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5日 星期一

Thessaloniki的早期基督教與拜占庭建築

西元前315年,馬其頓國王卡山德建立了塞薩洛尼基,
到了西元前168年,羅馬滅了馬其頓,但塞薩洛尼基地位不減,仍是一省的都心,
更因位於忙碌的Thermaic灣海港與往來拜占庭與羅馬的Egnatia大道,
塞薩洛尼基逐漸成了當時最大的海陸交通樞紐;
西元3世紀末戴克里先皇帝實施四帝共治制度(Tetrarchy),
將羅馬帝國分成東西兩半,每邊各設正(名為奧古斯都)與副(名為凱薩)皇帝,
西元293年,牧羊人出身的伽列里烏斯(Galerius)獲得戴克里先的拔擢為東羅馬凱薩,
統管整個巴爾幹半島;
他於西元299年出兵波斯,結果獲得大勝,
之後他便選擇塞薩洛尼基作為他皇宮所在;
現今塞薩洛尼基市區中心的Navarinou廣場和Dimitriou Gounari街附近,
你可以看到這些已經低於路面的露天考古現場,
這是The Galerius Palace Complex,伽列里烏斯皇宮建築群,
想像原本模樣應該像戴克里先在克羅埃西亞Split那座富麗堂皇的皇宮,
令人嘆為觀止!
由北到南,從城市中心沿著東城牆興建,一直延伸到大海邊,
裡面不僅有皇宮,廳院,還有神廟,浴場,還有提供娛樂運動的跑馬場;
Apsidal Hall of the Galerian Complex

從皇宮往北走來到伽列里烏斯凱旋門,Triumphant Arch of Galerius,
當地人叫Kamara,
拱門控制著橫貫巴爾幹半島東西向的Egnatia羅馬古道;
伽列里烏斯(左)與波斯薩珊王朝國王Narses作戰的情形


伽列里烏斯與皇后(戴克里先的女兒)出席謝神祭典


穿著toga的四帝共治排排坐


充滿異國風情的駱駝隊伍

一座巨大的圓形建築佔據伽列里烏斯凱旋門的不遠更北邊,
這是伽列里烏斯的墓陵,人稱Rotunda,
建於西元306年的圓形神廟式建築,是伽列里烏斯屬意的墓陵;
厚達6公尺的內牆,讓Rotunda撐過塞薩洛尼基無數次的大地震,
圓頂原本是設計成像羅馬萬神殿一樣有個圓口oculus,後來改為封閉屋頂,
內部被分成八面神龕,三層開窗圓拱,但因為牆厚窗小,採光仍不足;
事實上伽列里烏斯是在311年時死於塞爾維亞,並未葬於塞薩洛尼基,
這間墓陵也一直空著直到四世紀末狄奧多西大帝將這裡改成教堂使用;
入口門楣上是東正教的聖喬治斬除惡龍,門框卻是寫滿呼喚真主阿拉的伊斯蘭書法;
1590年奧斯曼統治時期,Rotunda被改為清真寺使用,
北側的前廊仍可看到泉池洗碧,Sebil,
西邊緊靠著一旁Rotunda的高塔是1917年大火後市區唯一留存下來的呼拜塔,minaret;

從Rotunda沿著Filippou街向西走800公尺,來到一個方形區域,
這是羅馬古廣場,Roman Forum(Ancient Agora),
一個羅馬庶民平常生活聚會的地方,
由羅馬人在公元1世紀末建造,
廣場上有羅馬浴場和音樂廳,還有兩層柱廊(stoas),
這一切設施至少到6世紀時期都還在使用;
半圓形的室內音樂廳,The Roman Odeon

保存完好的Cryptoporticus,半地下走廊的商店街,
充分看出羅馬人善於利用自然坡度來創造空間;

西元313年君士坦丁頒佈米蘭教詔讓基督教合法化,
由於位於東西方亞歐陸交會之處又是個海港都市,
塞薩洛尼基一直是早期基督徒前來傳教的重要據點;
同時,在羅馬與新羅馬(君士坦丁堡)之間,
塞薩洛尼基接收了這東西兩大文化的藝術與建築;
我們可以從留存下來的拜占庭建築中看到一貫的發展脈絡,
從早期基督教(paleochristian)的會堂(Basilica),
到中期拜占庭的希臘十字(Cross-domed),
到晚期拜占庭人稱Palaeologan Renaissance的方形內十字(Cross-in-square);
中間雖然經歷過西元726年到843年間,
貴族與教會爭權奪利所產生的破除神像運動,Iconoclasm,
以及科穆寧王朝(Komnenian Dynasty,1081-1185)向羅馬教廷討救兵,
卻引來西歐十字軍東征的文化衝擊,
但從4世紀到15世紀,塞薩洛尼基一直在建築,馬賽克,壁畫與雕刻,
在教堂,城牆與公共建築,
表現出這種不間斷的傳承,
因此,1988年UNESCO把塞薩洛尼基十五處這樣的遺跡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早期基督教(paleochristian)八角形或巴西里卡(basilica)會堂建築格局
聖喬治教堂,Church of Agios Georgios
由Rotunda在西元四世紀末時改成,
東邊加了半圓頂室,入口從東南方移到西南方;
內部的馬賽克壁畫是塞薩洛尼基最早期的拜占庭馬賽克畫,屬於希臘化時期的風格,
從製作的精細度可以看出這些工匠可能是來自首都君士坦丁堡,
可惜因為地震毀損,造成馬賽克畫作殘缺不全,難以看出全貌!

近看放大欣賞有描繪宮殿建築的金箔馬賽克
早期基督教Paleochristian為躲避追查迫害常以動物圖騰作暗號,
最常見到的有象徵基督的孔雀,羔羊跟魚,還有聖靈的鴿子等;

Hagios Demetrios主教堂 
(The Church of Saint Demetrius)
是全塞薩洛尼基最重要的教堂,教堂裡供奉著本城市的主保聖人,德米崔的遺骨;
最先在四世紀時只是個蓋在羅馬浴池上的小禮拜堂,接著演變成三廊式的巴西里卡,
在七世紀時更擴大成現在有五廊中殿的主教堂規模;
 Hagios Demetrios是塞薩洛尼基最古老的教堂之一,
但現在所見的教堂卻非常新,似乎功能性多過歷史性;
聖人德米崔的聖體匣


聖幛,Iconostasis與半圓頂室
這是因為聖德米崔教堂在1917年的城市大火中受到嚴重毀損,
教堂經過多年重建才完成,
但也因為重建,才發現教堂的地窖(crypt)原來就是羅馬時期的浴池,
這也是傳說中聖德米崔以及一些基督徒的殉教的地點!
Hagios Demetrios教堂的東立面

非人手所造像聖母教堂
(Temple of Panagia Acheropoietos)
教堂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西元452年時,是座早期拜占庭的三廊式巴西里卡會堂建築,
但現在所見的教堂是1320年所改建的;
稱為神奇的非人手所造,acheiropoietos,
是因為傳說中教堂裡供奉的聖母畫像必定出自神工,非常人可達成;
中殿兩側拱柱廊上層式愛奧尼亞式柱下層是科林斯式柱


南迴廊拱牆的壁畫是13世紀的

北迴廊仍可見最早期5世紀的馬賽克地板
西元1430年鄂圖曼土耳其征服塞薩洛尼基時,
Acheiropoietos是蘇丹穆拉德二世欽定改成清真寺的第一間,
整個五百年奧斯曼統治期間也一直都擔任主清真寺的角色,
因此有個Eski Camii(老清真寺)的別稱;

中期拜占庭希臘十字圓頂(Cross-domed)建築格局
聖索菲亞教堂,Hagia Sophia 
教堂代表中拜占庭時期的希臘十字,Cross-domed的格局,
這是接下來要發展成方形內十字,Cross-in-square格局的開始,
以君士坦丁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為範本,建於8世紀;
在破除神像運動期間,
半圓頂室的聖母聖子馬賽克畫被刮除,改成只有一個大大的十字架,
就像君士坦丁堡那間神聖和平教堂Hagia Irene一樣;
當1205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俘虜了這座城市時,
Hagia Sophia一度被改成是主教堂所在;

十字交叉上的圓頂是9世紀的馬賽克畫,基督昇天,
圍繞在基督周圍的是12使徒,聖母瑪利亞以及兩位大天使;
聖幛,Iconostasis


方形淺浮雕的拜占庭式柱頭


巨大的孔雀造型銅燈

晚期拜占庭的方形內十字(Cross-in-square)建築格局
吉亞查肯聖母教堂
(The Church of Panagia Chalkeon)
建於1028年,教堂已經採用馬其頓王朝時期典型的方形內十字,Cross-in-square格局,
chalkeon名稱來自於鄂圖曼統治期間這裡是銅匠聚集之處,
整座教堂全以紅磚打造,所以又有紅教堂的膩稱;
小小教堂方方正正,又低於路面,藏身於花園之中,
感覺有如袖珍模型般讓人想收藏!

聖潘捷列伊蒙教堂
(The Church of Saint Panteleimon)
位於城市東邊靠近Rotunda,教堂門前車水馬龍;
屬於13世紀末拜占庭晚期的建築,一樣也是採用方形內十字格局,
供奉聖潘捷列伊蒙是1912年塞薩洛尼基解放後才定的,
原先是被改作清真寺的Issac主教修道院,Monastery of Kyr Isaac;
這座教堂完成時拜占庭已經是來到末代巴列奧略王朝,
很快地,塞薩洛尼基即將落入鄂圖曼土耳其的伊斯蘭統治,
面臨另一次東西文化的衝擊!



參觀資訊
Rotunda(聖喬治教堂): 休週二,  8:30-15:30
Church of St. Demetrios: 7/7, 6:00-22:00(Crypt 8:00-15:00)
非人手所造像教堂: 休週日,  08:00 to 12:00 & 17:00 to 19:00
聖索菲亞教堂: 7/7, 7:00-22:00
帕納吉亞查肯教堂: 7/7,  7:30 -n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