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聖彼得教堂,Basilica Papale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
既不是教宗的四大特級聖殿之首,也不是主座教堂,
雖然聖經並沒有記載聖彼得有到過羅馬,
但是西元四世紀時君士坦丁在這廢墟上建第一座聖彼得教堂,
西元800年查理曼大帝也在這座舊聖彼得教堂裡接受加冕,成為羅馬人的皇帝,
也可見這裡歷史地位的重要!
1950年在廢墟裡找到紫袍所包裹的骨骸,年紀與聖彼得殉難時的年紀相當;
1950年在廢墟裡找到紫袍所包裹的骨骸,年紀與聖彼得殉難時的年紀相當;
1506年,教宗如略二世一方面為了安置未來他的墓陵,
一方面也想要彰顯教廷教堂的地位崇高,
一方面也想要彰顯教廷教堂的地位崇高,
這樣的新教堂建造經過後來20任教宗的接力,
參與的藝術家從文藝復興的布拉曼帖,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到巴洛克的貝尼尼,
教堂外觀最吸引人的莫過於米開朗基羅設計的大圓頂,
但是因為保祿五世為了容納更多人而加長了大殿,
大圓頂的內圈銘文寫著:
TV ES PETRVS ET SVPER HANC PETRAM AEDIFICABO ECCLESIAM MEAM. TIBI DABO CLAVES REGNI CAELORVM
想要更貼近大圓頂,只有登頂!
選擇搭電梯或是走樓梯,票價不同,
差別就在於只有從底層到大圓頂基座這段才有電梯,
到了基座不要急著繼續爬,
堅持到登頂的最後一段會上到燈籠天窗的圓柱廊,
從陽台如果走樓梯下樓,出口就會直接在教堂內;
年僅24歲的米開朗基羅就作出這號稱羅馬最美麗的大理石雕刻,
被人誤認為其他名家所作,氣憤的米開朗基羅連夜溜進教堂在聖母衣襟上刻下名字,
成為世上唯一有他簽名的作品!
1972年,一位匈牙利暴徒持鐵鎚敲壞了這舉世無雙的藝術品,
設計翡冷翠領主宮的坎比歐,Arnolfo di Cambio也替聖彼得教堂作這尊聖彼得銅像,
是聖彼得教堂翻新前就有的;
貝尼尼居然熔解萬神殿的青銅來作這座巴洛克式的教宗祭台,
四根螺旋銅柱支撐天頂華蓋,處處可見教宗烏爾班八世的三蜂家徽,
這座新祭台位於教堂最重要的十字交叉處,大圓頂的正下方,
教堂的十字交叉四個轉角,貝尼尼在大柱上開挖四個壁龕置放四尊大型聖人雕像,
底座則用來埋放四位聖人的遺骨;
薇洛妮加用手巾為背十字架上山的耶穌擦去血汗而留下聖容,也成聖人!
當初設計教堂時就是希望這是座萬世不朽的聖殿,所以所用的石材都不是易碎的材質,
即使連教堂內的壁畫都不是容易毀損的濕壁畫,而是文藝復興風格的馬賽克拼貼畫,
貝尼尼用青銅聖體龕來保存過去聖彼得講道時所使用的木椅
(其實這木椅年代沒那麼久,應該是中世紀的!),
寶物盒由四大經書博士所抬起,上方有巨大光輪鍍金的天使,雲,光線與聖靈白鴿;
這是貝尼尼在高齡81歲時的最後力作,
像布幔般柔軟的紅色西西里碧玉被骸骨無力地掀起,手上的沙漏正無情地倒數計時...
斯圖亞特王朝王位覬覦者的紀念浮雕,新古典雕刻大師卡諾瓦的作品,
在英國新教與羅馬天主教勢力拔河中顛沛離離的詹姆斯親王,
最後選擇投靠教廷成為政治角力的籌碼!
中間是詹姆斯三世(老王位覬覦者),左是長子愛德華(小王位覬覦者),
同時間對面的Monument to Maria Clementina Sobieska,
詹姆斯三世的妻子瑪利亞正默默望著對面的先生跟兩個兒子,
瑪利亞是波蘭王的孫女,當時歐洲最富有的女人,
其實教堂地底下還躺著的非常多的教宗遺骸,只是沒有人出資幫忙建堂立碑而已!
現在教堂內在顯赫位置能佔一席之位者,不見得是真正對宗教貢獻最重要的人,
走出大教堂會經過鐘樓拱門瑞士衛隊的門哨,
大圓頂出自米開朗基羅之手,正立面是由Carlo Maderno在西元1614年完成,
而貝尼尼創造了教堂的大廣場聖彼得廣場,Piazza di San Pietro!
1656年教宗亞歷山大七世決定在教堂前開建一座能夠容納30萬人的廣場,
這個任務交給巴洛克大師貝尼尼去做,
共有140尊雕像,284根圓柱,80根方柱,
廣場正中央被塗去象形文的埃及方尖碑
原先是西元37年羅馬皇帝卡里古拉從埃及亞歷山卓運來放在尼祿圓場,
尼祿圓場也是後來成為集體處決基督徒包括聖彼得的地方,
教宗思道五世把它搬來廣場的正中央,
教堂本身免費參觀其他博物館地窖及登頂都要另外收費
Cupola Climbing:搭電梯 8€/4€; 全程走樓梯 6€
開放時間:
BASILICA:夏季每天 7.00-19.00,冬季每天 7.00-18.00;
Cupola:夏季每天 8.00-18.00,冬季每天 8.00-17.0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