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5日 星期日

Mérida,梅里達(一),西班牙的小羅馬

西班牙Extremadura區的梅里達,Mérida名稱源自Emerita,
也就是西元前25年奧古斯都皇帝命令第五跟第十軍團退伍軍人
留下來屯墾的殖民地,叫奧古斯都榮民城,Augusta Emerita;
這座城市是羅馬帝國在西班牙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擁有與首都羅馬一樣完備的公共設施,
是羅馬帝國最西部省份盧西塔尼亞的首都!
梅里達位於瓜迪亞納河,Río Guadiana上的右岸,
跨河出城的羅馬橋,Puente Romano,
在奧古斯都開始建城時就有了;
橋長790公尺,由花崗岩砌石構成,有56個橋拱,
連接了城市東西走向的主幹道,Decumanus Maximus,
是世界現存最長的羅馬古橋,
這座橋一直擔負著重要運輸功能,直到1991年實施交通改道,
使用附近新建的盧西塔尼亞大橋後才改為行人橋;

但這不是梅里達唯一現存的羅馬橋,
在靠近奇蹟水道橋遺址旁還有另一條較小的羅馬橋,
叫阿爾巴雷加斯橋,Puente de Albarregas,
橋長145公尺,只有四個羅馬拱,比例優美,
重點是從這裡可以欣賞東邊相鄰的羅馬水道橋!
這條橋幾乎與橫跨瓜迪亞納河的羅馬橋同時建造,
Albarregas溪橫過城市北緣,是瓜迪亞納河的小支流,
這條橋讓城市的南北主幹道Cardo,
銜接上伊比利半島南北縱貫線,銀色大道,Vía de la Plata,
從這裡到達北方另一座榮民城阿斯託加Asturicam;

梅里達的這條羅馬水道橋叫奇蹟水道橋,
Acueducto de Los Milagros,
在進入城市的最後這一段長達830公尺,
為了跨越溪谷,形成平地拔起的三重拱橋!
現在約有73根殘缺不等的拱柱,最高點有25公尺高,
拱柱是由五層花崗岩砌石跟紅磚交替排列而成,
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庭建築,
因為缺乏銘文,所以建造時間有出入;
經過千年後人們早已失去羅馬帝國偉大的記憶,
突然看到這樣龐然大物忍不住會讚嘆奇蹟發生;
這條羅馬水道橋不論建材或建築技巧都遠遠不如塞哥維亞水道橋,
不過欣賞奇蹟水道橋同時,眾多白鸛在橋頂築巢,
雷鳴般喀答喀答的叫聲在空曠的溪谷草原間迴盪,
是個美妙與特別的體驗!
奇蹟水道橋在城市最高點將水注入大水塔,Castellum aqua,
進行貯存與分流的任務,
在這裡並且為了保持水質的衛生同時有個大噴泉;

然而驚人的是梅里達的水道橋不只一條,
一樣是跨過Albarregas溪,
在更東邊一點靠近羅馬賽馬場附近,
也有條水道橋叫San Lázaro水道橋,
因為當地地名,也叫牛尾水道橋,Rabo de Buey Acueducto;
這座水道橋雖然超過一公里,
但如今只剩下三根原先的拱柱仍在奮力支撐著,
其餘的部分是16世紀時因為橋體的狀況日益惡化而重建的,
現在看起來橋身相當完整,不過完全不是羅馬水道橋的模樣了;
水道橋從城外數公里引水入城後,
經過水塔沈澱淨化後再流入公共澡堂以及廣場噴泉,
考古學家在梅里達發現了6處公共澡堂跟15處私人浴室,
就在聖拉薩羅水道橋附近就有一個西元2世紀的公共澡堂,
這個澡堂還包括一個體育館,健身房還有暖氣系統的大廳;

跟義大利的羅馬一樣,
整個現代的梅里達城市其實是建築在古蹟之上,
這個被稱為雪井,Pozos de Nieve的澡堂,
是1920年興建住宅大樓時被發現的;
有個圓形大廳在十六世紀時被用來儲存冬雪,因而得名,
但羅馬時期的真正用途考古專家並不能確定;
梅里達的羅馬澡堂陸續出現可見當時一定很多,
隨便走過一個空地,圍籬內正在出土另一處澡堂遺跡!

河岸邊,車水馬龍的路旁,
矗立一座外表新穎造型前衛的大樓,
這是Estremadura自治區政府的總部,
沒想到建築底部被一根根柱子撐起成一處考古園區的空間;
這裡因為過去是摩爾人居住的地方,被稱為Morería,
鋪著大石板的羅馬大街就從辦公室的人腳底下穿過,
還有一間大理石之家,Casa de los Marmoles的羅馬民宅,
隱約可以看到主廳跟隔壁小接待廳的八角噴泉;

圖拉真拱門,Arco de Trajano,高約14公尺,
位於城市南北向主幹道,Cardo Maximus上,作為省府論壇的入口;
由花崗岩建造,外層應有大理石板雕飾,
銘文可惜在幾個世紀前就已流失了,
所以無法得知真正是否是在圖拉真皇帝時期建造的;
我們可以看到拱門旁邊有個階梯通往省府論壇廣場
省論壇廣場的建築因為地位不再重要而流失,
或是被拆解移作他用,像在這個廣場上帝國神廟的祭壇,
在1633年時就被當成聖尤拉莉亞之柱的柱身跟基座了;

梅里達另一個論壇是市政論壇,較為完整,
位在兩大幹道交叉口,作為城市中心,是最重要的論壇,
廣場上的建築群包括黛安娜神廟,戰神廟以及門廊;

論壇門廊,Pórtico del Foro建於西元一世紀,是個拱廊建築,
牆內設有元老雕像的壁龕,
山形牆上一個是梅杜莎,
一個是希臘與埃及,朱庇特與阿蒙的混合神頭像浮雕,
這點與羅馬的奧古斯都帝國廣場相似,
這座論壇門經過修復後,
原始的雕像與浮雕現在都保存在國家羅馬藝術博物館中;

黛安娜神廟,Templo de Diana建於奧古斯都時代,
名稱在發現遺跡時被錯誤認定,
因為考古發現一尊被神格化的安東尼庇護皇帝銅像,
作為元老院的元神,再加上一些祭司的銘文,
更確定這座神廟是作為帝國崇拜用而非祭拜月神黛安娜;
這是梅里達少數保存完好的神廟,
採花崗岩科林斯式柱,格局為6x11的圍柱式門廊,
正立面有一橫楣樑,Architrave,楣上有半圓形山牆,
之所以能保存良好,是因為16世紀時Corbos伯爵利用神廟的內室
修建為他自己的宮殿,Palacio del Conde los Corbos,
所以這要歸功還是怪罪於他的竊佔呢?

論壇廣場上還有一座戰神廟,就位於戴安娜神廟附近,
但一些樑柱被挪作聖尤拉莉亞Santa Eulalia聖殿前的小神龕,
被暱稱為小烘爐El Hornito(因為聖女尤拉莉亞是受火刑殉教的);
橫楣樑上的銘文還清楚寫著獻給戰神瑪爾斯,
橫樑的每一面都佈滿精細浮雕,可以看到勝利女神與象徵戰勝的獎盃,
再一次要感謝教堂原封不動地利用建材,讓歷史藝術得以傳遞!

梅里達不但留存下來的羅馬橋以及水道橋數目多,
就連羅馬大城市該有的劇場,競技場以及賽馬場,
這三大競賽娛樂設施也全都具備,
難怪梅里達被讚美為西班牙的小羅馬!
羅馬劇場,Teatro romano建於西元前16至15年,
由奧古斯都皇帝的女婿,大將軍阿格里帕Agrippa建造,
跟羅馬萬神殿一樣,在哈德良時期舞台和場景有重新設計,
劇場可容納6000名觀眾,是西班牙境內最大的羅馬劇場!
入口門楣上明顯提到城市保護者阿格里帕贊助成立劇場的銘文,
羅馬劇場跟希臘劇場不一樣,除了不是依山而建,
而是用桶狀拱頂的建築技巧在都市平地蓋起宏偉的半圓形結構,
目的更多是出於政治宣傳,而不是基於羅馬人民的品味,
羅馬人民更喜歡去賽馬場觀看戰車比賽,
或是去競技場吆喝角鬥士與猛獸間的血脈噴張!
加上隨著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戲劇表演被認定為違反道德,
劇場漸漸遭到遺棄而埋沒在荒煙蔓草間,
不過也因如此,梅里達這座劇場被塵土掩埋得只露出最上層座位而逃過一劫,
驚人的是直到20世紀初,梅里達劇場才被整個被發掘出!
座位區分成上中下三層,ima,media和summa Cavea,
每層有多排座位,座位區有出入吞吐口,Vomitoria,
層跟層之間有橫向走道,Praecinctio;
梅里達羅馬劇場的場景樓尚稱完整,
分左右中三門式的場景柱廊,Columnatio
場景,scenae frons以及場景柱廊都是在20世紀考古時,
撿拾地面上倒塌的樑柱重建出來的;
兩層科林斯式柱,柱基是紅色花崗岩,外覆以大理石雕飾板,
大理石柱身呈藍灰色,柱頭呈白色,表現多彩的變化,
柱子間曾經立著政治家,士兵與神像,但現在大多數的雕像都已不存,
有幾尊修復過的雕像在羅馬藝術館裡展示,
其中春神波賽鳳被冥王黑帝斯綁架成為冥后,
穀神喜瑞絲坐在主門橫梁正中央,
充分闡述奧古斯都榮民城這座以農業生產為主的教化意念;
長方形的表演台,Pulpitum地上有許多小洞,用來豎立佈景的竿子,
表演台比舞池高,兩者之間以一個前台,Proscaenium區隔,
這個前台呈現出矩形與半圓形交替的凹槽結構;
表演者從兩端的走廊Parodoi進入劇場到達舞池,Orchestra,
舞池是一個供樂團演奏所使用的半圓形空間,
地板舖著白色和藍色的大理石;
劇場場景後方是大片的柱廊與噴泉庭園,
作為戲劇中場休息時散步聊天的地方,
西北邊正對場景樓主門,一個方形空間,
最初被認為是劇院的圖書館,但在發現大祭司奧古斯都的頭像後,
考古學家認為是由梅里達奧古斯都家族的專屬房間;
庭園正中央是口圓井,柱廊庭園的北角山坡上有公共廁所,
西邊有間房子格局像羅馬會堂,
被稱為巴西里卡之家,Casa Basílica或劇場之家,
是在劇場廢棄後才建造的,鋪有馬賽克地板,
房子一頭的形狀像教堂的半圓頂室,是梅里達最有趣的建築之一;

與半圓形劇場相鄰的是橢圓形的競技場,Anfiteatro romano,
這座競技場於西元前8年落成,
用於格鬥士比賽與狩獵野獸,可以容納15000名觀眾;
競技場長軸成西北東南走向,
偏北的座位區跟劇場一樣是蓋在斜坡上,
理論上應該有四個大門,但是短軸的東門不知為何被封了起來,
剩三個門,主入口是與劇場相鄰的短軸西門,
但你可以從較高位置的長軸北門進入;
長長坡道下去就是中下層座位區間的區隔走道,
競技場的座位區跟劇場一樣也是分下中上三個區域,
上層幾乎沒留下任何遺跡,中層也是勉強可見幾個座席,
下層比較完整,最下層的座位通常是給地位崇高的貴賓保留的,
也是只有這些最低層的座位才能留存至今,
因為一旦建築遭到廢棄,
往往最上層的石材就會成為人們蓋房字時最先撿現成的對象!
座位區跟競技場地之間有一圈的花崗岩石屏風作區隔,
以保護觀眾,籠裡的野獸就藏在十字凹槽的地下層;

距離露天劇場15分鐘步行路程的北邊城牆外,
梅里達的賽馬場,Circo romano是繼羅馬馬克西姆賽馬場之後,
整個羅馬帝國最重要的賽馬場,也是當今為數不多,
仍能看到完整輪廓甚至座位區底下內室的羅馬賽馬場;
賽馬場因為沒有確切的銘文可以推算建造日期,
但人們認為跟劇場,競技場大約是同時間建造,
這意味著梅里達在建城不久,就同時擁有三座大型的娛樂設施了!
平面呈拉長的U形,一端半圓,一端扁平,
中央長條凸起的分隔島,spina仍清晰可辨,
這是這座羅馬城最大的建築,
可容納3萬名觀眾,幾乎是當時城市的總人口!

而在劇場南邊不遠的城牆外密特拉之家,Casa del Mitreo,
則讓我們完整地一窺羅馬大戶人家的宅邸,
以及當時膜拜的地下神秘宗教,
這座建築在60年代初才被偶然發現,
因為靠近梅里達密特拉神殿的位置而得名;
整個房子是用未加工的石頭建造,
有三個庭院,一間間廳室則圍繞著這三個柱式庭院,
房間是磚石底座,牆壁是夯土,但牆面抹上灰泥並用壁畫裝飾,
地板則是精美的馬賽克;
顯然是兩層樓以上的房子,因為通往二樓的樓梯仍然清楚可見,
這一切都證明主人在退休後仍然在社會中享有富裕及地位,
三個庭院中一個有花園,一個有中庭集水池,impluvium,
另一個則附有私人澡堂;
Casa del Mitreo的格局十分完整,裝修也保持華麗如新,
就算跟龐貝城的豪宅相比也毫不遜色!
尤其精彩的是其中一間有關於密特拉宗教宇宙學的地板馬賽克,
這幅馬賽克不但作工精美,
也讓我們深入了解羅馬人對宇宙起源的認知;
馬賽克闡述天,地,海三界的自然哲學觀,
圍繞著永恆(Aeternitas)的基本形象,
如太陽,Oriens(日出),月亮,Occasus(日落)
以及Pharus(燈塔),Navigia,象徵航海的船首雕像,
Oceanus, Copiae代表豐富的海洋;
密特拉是羅馬時期的地下宗教特別流行於邊疆的軍隊中,
所以許多最古老的密特拉神廟文物,
大多在羅馬以外的地方發現的,
而梅里達正是在所有省份裡的佼佼者!

沿著一條絲柏之路朝著公園北邊走,
來到梅里達的古羅馬骨灰塔墓葬區,Los Columbarios,
這裡又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羅馬人的死亡美學;
區內有兩座家族墓室,
是由花崗岩砌石建成的無屋頂的塔形建築,
由銘文可以分辨分別是Voconii及Julii家族所有,
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元前一世紀末,一直使用到西元4世紀,
另有一座墓室無法確定年代;
Gens Julia是羅馬氏族,凱撒就是其中之一,
碑石上浮雕圖像有頸圈臂帶以及獎章知道死者的軍事背景,
真實的碑石現存放在羅馬藝術館中;
而Gens Voconia也是名門,
西元前169年的人民保民官Quintus Voconius Saxa,
他立沃科尼亞法,限制了女性繼承財產權;
墓碑上刻有C. Voconius Proculus的名字,
記載他將這座墳墓獻給了他的父母和妹妹,
內牆的壁畫正是他父母的畫像;
在帝國版圖所及的歐亞非許多地方都可以找到一兩處羅馬遺跡,
但像梅里達這樣完整的羅馬城市模型,
即使在義大利境內也不多見,
這種優勢受到梅里達旅遊文化當局的極力的保護與推廣,
雖然不如永恆之城羅馬那樣偉大,
但我們可以從一處處的路口圓環豎立著與古羅馬有關的雕像,
就濃濃地感受到梅里達人的這股熱忱與驕傲!

梅里達考古景點參觀資訊
開放時間: 夏季 9AM to 9PM ; 冬季 9AM to 6:30PM
價格: 
買聯票包括七處遺跡:
Roman Theatre,Amphitheatre,Roman Circus,Alcazaba,Morería Archaeological Site,Crypt of the Basilica of Santa Eulalia,House of Mithraeum & Columbarium 
聯票價格: 17€/8€ ,
若只參觀Theatre+Amphitheatre: 13€/6€,
若分開買,每處景點: 6€/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